您当前位置:首页>调查研究>政策解读>正文
石光: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024-02-02 00:00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石光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4年02月02日 
【字体: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从内外两方面共同发力。一是在经济金融层面,继续提升我国经济和金融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外交和战略层面,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支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抓住有利时机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开始起步。201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前,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势头较快。2015年“8·11”汇改后到2017年,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有所调整。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率先控制疫情并实现经济正增长,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多。但与此同时,国际经贸环境近年来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逆全球化趋势既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了困难和变数,也增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性。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多重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便利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从支付结算功能来看,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增多可以降低国际贸易中企业的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从投融资功能来看,人民币国际使用可以便利我国资本在国外配置生产和金融资产,有利于我国以较低成本构建自主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并降低我国进行国际投资时的汇率风险。从计价功能来看,人民币计价范围的扩展则有利于增强我国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有利的谈判地位。人民币储备功能的提升具有战略性意义,可以在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基础上,增加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扩展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资源。货币国际化可以提升政府负债能力,扩大财政政策空间。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相对高,其国债被视为主要安全资产,是全球外汇储备和私人资产配置的重要标的,能够以较低成本融资。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政府的债务可持续性增强。美元国际货币地位是维持庞大对外债务的重要原因。美国融资成本低但投资收益率高,净资产回报为正,有助于维持高负债格局。随着货币国际地位提升,国际货币发行国能够通过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更大的宽松政策,也扩展了其货币政策的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可增强我国应对经济金融危机能力。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可面向全球发行本币计价的债券,融资范围和渠道大幅拓展,且不需筹集外币偿还债务,不存在汇率波动风险,从而扩展了政府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手段。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美国政府债务率(政府债务/GDP)从2019年末的102.9%骤增至2020年末的132%,创造了历史最快增速和最大增幅。2020年,美联储、欧洲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资产购买规模均超过GDP的6%,而不具备国际货币地位的新兴经济体资产购买规模多在1%-2%.对于主导型国际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时期,安全资产作用更加突出。无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新冠疫情期间,即使美国处在金融危机的震中,但市场仍抛售其他资产,更多持有美元资产,美元汇率不降反升。

本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是注重历史纵深,加强对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规律的理解认识。货币国际化会引起主要经济体利益关系的调整,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主要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及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例如,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主导货币是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大变革。美国经济体量在19世纪后期超过英国,美元国际地位在1920年才显著增强,并于1944年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国际主导货币地位。这期间有30—50年的滞后,不仅是市场演进的结果,更是由于美国的政策选择造成的。美国政府在早期并未主动推动美元国际化,美国从华盛顿时期即采取孤立主义,远离欧洲事务。19世纪中后期,美国出口增加,逐步放弃孤立主义传统。1912年,美国总统塔夫脱提出“金元外交”,加强与拉美地区的合作。1920年,在英镑主导的国际金本位体系下,覆盖拉美地区的美元区开始形成。美元在成为国际主导货币前先实现了货币的区域化。此外,1913年之前美国没有央行,更没有明确的货币国际化战略,美元国际化缺乏推动主体。1913年美联储成立后,积极发展美元计价的贸易票据,有效推动了美元早期国际化。

二是突出宏观视野,重点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对经济金融管理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宏观经济管理复杂性将会加大。货币国际化后一般会形成规模庞大的离岸货币市场。离岸市场调控难度大,且会牵引在岸市场运行。货币国际化可能挤压宏观调控政策自主空间。货币国际化要求资本项目更加开放,利率决定机制更加市场化,这将使国内政策不得不和国际政策趋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实施零利率或负利率,既是其国内宏观调控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高度开放下的被动选择。因为其他主要经济体实施零利率后,本国难以维持高利率,国内政策与国际政策的同步性增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国的宏观政策调整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溢出和回溢效应,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复杂。

三是注重微观机制分析,对国际货币环流机制开展了专题研究。货币环流机制是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重要基础。货币的稳定输出是启动国际环流的现实起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构建人民币市场化的输出机制,利用我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优势,逐步形成“经常项目流入、资本项目流出”货币环流,提高贸易顺差实现资本积累,再通过对外金融投资输出本币。与此同时,需加强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强化境内外监管当局协调。扩大离岸市场规模,改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调节机制。丰富境外投资人民币资产的品种与渠道,畅通人民币回流机制。

核心观点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从内外两方面共同发力。一是在经济金融层面,继续提升我国经济和金融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巩固提升我国经济贸易体量占全球比重,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程度,稳妥推动金融改革和开放,提升人民币的区域和全球影响力。二是在外交和战略层面,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支柱。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经贸和外交合作,鼓励人民币计价结算,加大人民币对外贷款,支持相关国家外汇储备中增持人民币资产。抓住美国对外滥用金融制裁的时机,提高人民币国际接受度。

长期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人民币国际化是长期动态过程,可能会经历波折和反复,需要长期推进。从未来目标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近中期可对标日元和英镑。当前,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储备、计价结算中的比重约在1%至2%,日元、英镑约为5%.我国经济贸易体量远超日本、英国,货币地位的差距主要来自金融制度和开放方面的差异。中长期可推动人民币达到欧元国际化的水平。当前,欧元在国际外汇储备、计价结算中的比重约为20%.我国经济规模略高于欧元区,但贸易规模仍小于欧元区。

更长期来看,可推动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并力争在东亚、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区域发挥主导作用。货币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即使我国经济体量超过美国,但在文化、传统、区位等方面,美国和欧洲的货币仍有其影响空间。国际货币格局长期可能是人民币、西欧、美国三大区域并存的状态,人民币、欧元、美元在各自区域发挥主导作用,并共同成为全球货币体系的重要支撑。